會員登錄
征文系統
公眾號
東站禮贊
楊仲凱
天津東站是我的“鄰居”。
今天上午,我在辦公室內接待了幾位朋友之后,屋子里安靜下來,我擁有了一點難得的閑暇時光。我一抬頭,看見在天津站建筑后面的鐵軌上,有一輛列車正緩緩出站。我看著,忽然之間愣住了——這座車站,作為我無數次出行與歸來所經之地,我似乎從來沒認真地打量過這個“鄰居”。而這次我在行進的列車上停眸,目光也是跳躍過天津站這個龐然大物,直接落在列車和鐵軌上。“天津站”三個大字豎在那片建筑群的C位,整座建筑每天都在我的眼皮底下巋然不動,我那么多次看過,但卻沒有今天這樣認真地看過。我走到房間天津站方向的窗前,仔細打量著這個樸實憨厚的“鄰居”。窗下是世紀鐘、解放橋、天津站的前廣場、天津站的建筑群和站臺與鐵軌,層次分明。鐵軌,我看得很清楚。廣場上向著進站方向步行的人們,如果愿意細數,我也能數得清。而且,很多時候,我也是那人群中的一員。
雖然站牌上寫著“天津站”,但天津人仍叫這個車站為“東站”。1888年,車站始建,站址在距此500多米外的旺道莊,1892年平移到此,得名為“老龍頭”火車站。有人說車站因其位置而得名——海河的最美河灣,是河流的“龍頭”;也有說法是當年慈禧太后在此出發的專列車頭有龍頭的設計,車站因車頭造型得名。但是,老龍頭車站很快毀于八國聯軍戰火。后來又修建好的新車站,因與河對面的“紫竹林”相對,還叫過“紫站”。袁世凱來津之后不愿和洋人共用一個車站,又修了一座“總站”(就是后來的天津北站),1903年投入使用。因此,老龍頭車站與之對應,俗稱“老站”。新中國成立后“天津站”正式取代了老龍頭車站的稱呼。其“東站”的名稱也早就有了:因為鐵路逐步發達,1909年開始建設津浦線上的西站,天津的幾座火車站就約定俗成按照東、西、北的方位來稱呼——天津南站最晚,2010年才建成。
1988年10月1日,改建后的天津站投入使用。那時我年紀不大,但到現在我還記得,全新的天津站和旁邊的商業設施龍門大廈等建筑當時的巨大影響力。記得在天津站進站大廳,抬頭看見穹頂之上的那幅“精衛填海”瑰麗畫作時的震撼心情——當時,很多人跑到進站大廳,不是要出門,就是為了來看嶄新的車站。那時天津站的規模號稱是亞洲第一。2008年8月,天津站做了功能提升改造之后投入使用;我記得是在當年8月2日,北京奧運火炬傳到天津,我還帶著父母到新車站參觀——這已是14年前了。也許,天津站在某些方面又顯得陳舊落后了;也許,再過一段時間,天津站會再次迎來全新的變化。
我在北京也有辦公室,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大敘事于我而言,在大多數時候,就是天津站和北京南站的關系——半個小時,上上下下,雖然匆忙,但很充實。天津站不僅是火車站,還是包括地鐵、公交車在內的重要交通樞紐。在地圖上看,天津站是天津市區最正中的地方。
幾十年來,我求學、訪友、出差,愜意地聽著列車咣當的聲音,或者在擁擠的人流里穿梭——我從天津站出發,也從天津站回家。我的辦公室就在天津站附近。請允許我以鄰居的名義,給天津車站以禮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