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發,去西青
出發,去西青!
王學志
2011年8月,一個艷陽高照的周六早晨,我換上一雙運動鞋,用了整整1小時46分鐘,騎自行車從西青區的楊柳青鎮來到了李七莊街凌口村——那是我作為大學生村官即將服務的村莊。騎22公里自行車去凌口村看看,對剛參加工作的我而言,更像是一種儀式。一轉眼,十多年過去了,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,本身就是西青人。今天,讓我們把鏡頭推近,讓我帶您一起去西青看看!
天津市中心往西16公里,車過西青道便來到了西青區。不得不說,北方平原的精氣神兒在冬天更能顯現出來。西青的冬天,少陰多晴,干冷清冽。走在冬日的街道上,那感覺就像在品嘗一口蘿卜纓子還翠綠的沙窩蘿卜,牙齒咬合蘿卜的一剎那,清爽脆生,賽過鴨梨,透著一股子颯冽的水氣與清甜。西青的冬天如果不刮風,冷中透著水氣,確實像沙窩蘿卜一樣有一股清冽勁兒。
說起西青,不能不提楊柳青年畫。楊柳青年畫全稱“楊柳青木版彩繪年畫”,歷經三百多年的滄桑變遷,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被列為中國四大年畫之首。其筆法細膩、人物秀麗、色彩明艷、氣氛祥和,為人稱道?!哆B年有余》作為楊柳青年畫中的經典,廣為流傳。畫面上的娃娃“佛顏、童身、戲姿、武架”,懷抱大鯉魚,手拿水蓮花,胖乎乎的形象,滿載著人們對生活富足的美好期待。記得小時候住平房,三間房一個院子,每年過年,母親都會買一張“缸魚”年畫,貼在水缸旁的墻上。藍綠的底子上,一條胖乎乎的大紅鯉魚游弋其中,綠葉粉蓮,襯托左右,四個大字“連(蓮)年有余(魚)”印在上邊。那股子喜慶勁兒、活潑氣兒,增添了不少年味兒。
春日行走在御河岸邊,感受微風拂面、柳枝飄蕩,憑欄遠眺滔滔運河水,氣定神閑地訴說著千年古鎮楊柳青的文脈傳承。北方的粗獷豪邁里,因著一泓清水的潤澤灌溉,竟也多了幾分南方的纖麗與精致。明代江南才子吳承恩游至此地,留下“村旗夸酒蓮花白,津鼓開帆楊柳青”的美麗詩篇。
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,工作之余也想為西青抒寫。翻開西青的歷史,不僅有楊柳青古鎮、霍元甲老家,還有津商史詩“趕大營”。150多年前,年輕的安文忠想必也曾在運河岸邊踟躕流連,望著滔滔運河水,看著柳枝婆娑,沉思良久,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,才橫下決心毅然出走,肩挑扁擔為官兵提供日用品,隨軍西行萬里,途徑153站,成為“趕大營”第一人。趕大營的楊柳青人,有個豪邁的名字——大營客。大營客們肩挑小簍,置辦上針頭線腦、藥品等日用品,邁開雙腳,循著絲綢之路上的跫跫駝音,從渤海之濱趕至新疆。趕大營是楊柳青人的創舉,更開創了近代商貿史的奇跡,留下了三千貨郎滿天山的輝煌。